Mark Bradford:異域奇珍

Purple
2024
Mixed Media on Canvas
244.5 x 168.6 x 5 cm / 96.25 x 66.4 x 2 in
© Mark Bradford.
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& Wirth.

龍舌蘭屬單果品種,僅在其生命週期末尾開一次花,卻在凋零前綻放出最絢爛的姿態。而此花的特殊性,令藝術家馬克·布拉德福特(Mark Bradford)深思且成為他最近在豪瑟沃斯畫廊最近個展「異域奇珍」(Exotica)其中一系列作品的主題。Bradford的個展邀請觀者深入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異世界。

Mrs. Pollock double
2024
Mixed Media on Canvas
91 x 61 cm / 36 x 24 in
110.2 x 77.8 x 5.1 cm / 43 3/8 x 30 5/8 x 2 in
(framed)
© Mark Bradford.
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& Wirth.

Bradford融合個人經歷與宏大主題,深入剖析了殖民思維及「他者」(Otherness)現象在當代社會中的潛在影響。展覽標題援引自一本1968年的百科全書,該書以西方視角、面向西方讀者對「外來」植物進行了編目。文本反映了殖民主義的衝動,即對被視為「他者」的事物進行紀錄與分類,以及命名即等同於理解的觀念。藝術家藉此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:誰有權力定義「異域」?誰又是「異域」中的「我們」?藝術家以此為起點,顛覆了觀者的視角,探討我們如何創造、想像,並內化這類「異域」的概念,並轉而向內審視自己對事物的先入之見,以及那些先見如何塑造了他自身的現實與經驗。

在「異域奇珍」展中,藝術家運用其獨樹一幟的染色方法,將填縫劑塗抹於畫布之上,創造出如幽靈般若隱若現的痕跡。這種獨特的技法為其層層疊疊的作品增添了一抹超現實的魅力,同時也喚醒了塵封已久的回憶。展覽呈現的多元形式媒材——包括使用織物染料、水墨紙及氧化紙的作品——反映了藝術家對具象探索的演變。

展覽中15幅細節豐富的作品將觀眾帶入樹林——並非尋常的樹林,而是藝術家想像中的境地。Bradford的畫筆在此不再是單純的描繪工具,而是探索未知的指南針。作為城市中成長的黑人男性,藝術家對自然樹林的觀感別具一格。在他的筆下,林木不再是詩人筆下的寧靜之所,而化身為一個充滿未知與潛在威脅的異域。這些精心構築的地景畫作,層次豐富,深淺有致,不僅僅是對實體風景的描繪,更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投射。Bradford藉此延伸了他對移民議題的思考,將樹林譬喻為移民們所面對的陌生環境。Bradford透過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移民經驗的持續性本質——一段永無止境的心靈之旅,即便身體已經安頓,內心的流浪卻從未真正停歇。

此外,展覽還聚焦一組四件以龍舌蘭為主題的大型繪畫作品,這種植物的生命歷程成為了布拉德福特探討殖民主義的絕佳隱喻。龍舌蘭一生只開一次花,卻在凋零前綻放出最絢爛的姿態。此隱喻著那些被殖民的人們,殖民條件迫使他們順應環境,而非蓬勃盛放。

「異域奇珍」仿若一次深刻的文化思辨。Mark Bradford通過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,為觀者打開了一扇通往「他者」世界的門。在這個世界裡,美與醜、熟悉與陌生、壓迫與反抗都被重新定義。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,也在不斷審視自己的立場與認知。

馬克·布拉德福特(Mark Bradford):異域奇珍

展期:即日至2025年3月1日

時間:11am-7pm (Tue-Sat)

地點:豪瑟沃斯香港 |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號地面

Mark Bradford

當代藝術家馬克·布拉德福特(1961年生於洛杉磯;在洛杉磯生活和工作)以用紙張創作的大型抽象繪畫著稱。

他的作品在形式、材料和觀念上具有複雜的層次,旨在探索將邊緣化社群和弱勢群體的身體物化的社會與政治結構。布拉德福特在畫布上層層堆疊各類紙張,而後使用電動工具挖掘其表面,以探索定義當代主題的經濟與社會結構。他的實踐涵蓋繪畫、雕塑、影像、攝影、版畫等多種媒介。除工作室實踐外,布拉德福特還在作品展覽同期參與社會項目,帶領當代思潮走出展覽空間的壁壘,步入鮮少接觸得到藝術的社區。

布拉德福德於1995年及1997年先後獲得加州藝術學院 (CalArts) 藝術學士及碩士學位。此後,他的作品在國際間廣泛展出,屢獲殊榮。Photo: Sean Shim-Boyle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& Wirth

All images:
© Mark Bradford.
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& Wirth.

Previous
Previous

2024年LOBA攝影獎:探索能源轉型與家園歸屬的深刻敘事

Next
Next

形與神的對話:Matteo Pugliese「Memento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