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森村泰昌與辛蒂.雪曼:變裝化身 —— 跨越文化與身分的藝術對話
作為全球首個聚焦森村泰昌與辛蒂.雪曼的雙人攝影展,「森村泰昌與辛蒂.雪曼:變裝化身」無疑是今年度最受矚目的藝術盛事之一。這場由M+博物館策劃的展覽,不僅是兩位藝術家經典作品的全面回顧,更是一場關於文化、身分與歷史的對話。
森村泰昌(1951年出生於日本)與辛蒂.雪曼(1954年出生於美國)是當代藝術史上兩位舉足輕重的藝術家。他們以變裝為核心創作手法,透過改變自身外貌,化身為不同角色,從而對當代文化、歷史與媒體進行批判性探討。
辛蒂.雪曼以攝影為主要媒介,通過自我變裝再現大眾文化中的女性形象。她的作品不僅揭示了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,更對廣告、電影及流行文化的符號語言提出尖銳批判。

金與墨的交響:《赤銅:從武士裝飾到珠寶》
赤銅(shakudō),這個在日本傳統工藝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合金,原本主要用於裝飾武士刀具。它那深邃如墨的黑色底蘊中,蘊含著金與銅的交融之美。當這種源自武士文化的材料,搖身一變成為珠寶的主角,便譜寫出一曲跨越東西方的藝術交響。《赤銅:從武士裝飾到珠寶》展覽將帶領觀眾穿越時空,探索一種承載著武士精神,又綻放著藝術光華的金屬工藝。

2024年LOBA攝影獎:探索能源轉型與家園歸屬的深刻敘事
在十月上旬清冷的秋夜,德國Leica總部的燈光亮著,而2024年徠卡奧斯卡·巴納克攝影獎(LOBA)在此揭曉,兩位攝影師Davide Monteleone及Maria Guțu以作品脫穎而出,成為當晚的焦點。經過評委會評選,攝影師 Davide Monteleone 憑藉《關鍵礦產——能源地貌》系列獲得第 44 屆LOBA 主獎項,而摩爾達瓦攝影師 Maria Gutu憑藉《家園》系列斬獲新人獎。獲獎系列從大約 250 份參賽作品中選出,它們由來自約 50 個國家的約 80 位國際攝影專家提交參賽。

Mark Bradford:異域奇珍
龍舌蘭屬單果品種,僅在其生命週期末尾開一次花,卻在凋零前綻放出最絢爛的姿態。而此花的特殊性,令藝術家馬克·布拉德福特(Mark Bradford)深思且成為他最近在豪瑟沃斯畫廊最近個展「異域奇珍」(Exotica)其中一系列作品的主題,Bradford的個展邀請觀者深入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異世界。
形與神的對話:Matteo Pugliese「Memento」
晚夏踟躕未去,早秋踉蹌而來,在這季節模糊分界線之際,意大利雕塑家馬泰奧·普利耶塞(Matteo Pugliese)攜其個展「Memento」,載譽重臨香港,假中環大館季豐軒於即日至11月2日展出。展覽猶如拉響了立體的雕塑號角,細膩記錄了Pugliese二十載的藝術歷程。觀者將一覽這位雕塑詩人如何在青銅、大理石、赤陶、陶瓷和胡桃木等多種媒材中揮灑自如,創造出無聲勝有聲的藝術語言。
坦培拉的東方呈現:夏禹「光芒湧入」
中國80後當代藝術家夏禹的個展「光芒湧入」(Golden Hour)現正在K11 MUSEA展出,本次展覽不僅總結了夏禹近年的藝術探索,更是對坦培拉(Tempera)技法在現代藝術中的創新應用進行了一次反思。「光芒湧入」彷彿一曲低聲吟唱,將古老的坦培拉技法與東方美學融合。光影在畫布上流淌,彷彿訴說著時間的無常與存在的深邃,反覆叩問夏禹「人類是時代的容器」的思路。生命的脈動與記憶的交錯,彷若昭然在畫布之上。

微觀到宏觀:L’ÉCOLE珠寶藝術學院呈獻「礦石奇珍」展覽
L'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與巴黎高科礦業學院礦物學博物館(Mineralogy Museum of Mines Paris – PSL)合辦「礦石奇珍」展覽,作為L’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舉辦的第八場專題展覽,展覽將陳列約40件展品,並劃分成五個策展主題,包括「物質」、「珠寶」、「科技」、「藝術」和「太空」,以珍稀的礦石掀開其在人類歷史及文明中扮演的角色的帷幔。

「菩提:佛教藝術萃珍」 蘇富比香港旗艦藝廊開幕展覽
蘇富比位於中環置地遮打佔地兩層、空間達24000平方尺的香港旗艦藝廊於日前在盛大開幕,由即日至9月11日舉辦開幕展覽《菩提:佛教藝術萃珍》,展出一系列罕見的佛教藝術傑作,呈現佛教藝術的演變歷程,同時亦揭示著蘇富比在亞洲藝術市場的策略。

在紅塵縫隙中窺見無限:PODIUM 畫廊呈獻「業縫」群展
量子物理和佛學是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領域,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們對於人類對現實世界/紅塵的理解有著相似的見解。PODIUM 藝廊於月初推出的群展「業縫」,將這兩個領域的基本思想結合起來,通過參展藝術家:卓思穎、許頌靈、許方華、李建霆和陶伊,以其視覺語言和媒介呈現,試圖挑戰傳統對因果關係的理解,模糊物質與非物質的界限,並誘發超越世俗和語言的無限可能。

Annemarie Schwarzenbach攝影展:鏡下的游牧號角
在六月的尾聲,陽光似乎為城市披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,宛如海市蜃樓。行走在日常生活中,思想和身體仿佛分離,心靈渴望逃離,像是飄往唐廈天台上的幽靈,等待著被發現或蒸發。在這炎炎夏日,Eaton HK揭開了一場攝影盛宴的序幕,引領我們進入Annemarie Schwarzenbach那充滿詩意和挑戰的人生。這次展覽不僅是對她攝影作品的頌讚,更是一場靈魂的共鳴,將我們帶入一個跨越時空的美麗停泊點。

物我互視 豪瑟沃斯香港畫廊呈獻:工藤哲巳「籠子」
「我的重點在於『觀察』。我觀察你、觀察自己以及其他所有人,就像醫生觀察豚鼠一樣。」——工藤哲巳
日本戰後時代的藝術家工藤哲巳,以獨特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四十年生命中各式各樣的人和物。透過結合日常中隨處可見的材料,並以生命百態為題材,以觀察者般的視角描繪人性面相深邃的一面。工藤哲巳的作品細靡遺地記錄著社會各方面的變遷,以藝術品說話,邀請觀者一同向大衆消費的擴張與科技的崛起提出詰問。
豪瑟沃斯香港畫廊於今年五月底舉辦的「工藤哲巳:籠子」展覽,將是大中華地區首次展出他四十年藝術生涯的重要作品。透過工藤哲巳的視角,觀者將有機會透視不同年代的社會脈動,並探索人與時代的複雜關係脈絡。是次展覽精選了工藤哲巳在1966至1980年間創作的標誌性籠子系列。這些在作品環境中創造的不同世界,鼓勵觀者將自己理解為一個完整而複雜宇宙的一部分。自然、科技與人類相互影響,工藤哲巳將這個系統稱為「新生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