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我互視  豪瑟沃斯香港畫廊呈獻:工藤哲巳「籠子」

Tetsumi Kudo© Hiroko Kudo, the Estate of Tetsumi Kudo / Artists Rights Society (ARS), NY /ADAGP Paris 2024Courtesy Hiroko Kudo, the Estate of Tetsumi Kudo and Hauser & Wirth

「我的重點在於『觀察』。我觀察你、觀察自己以及其他所有人,就像醫生觀察豚鼠一樣。」——工藤哲巳

「工藤以其具有啓發性的裝飾語言,呼籲從根本上反思自然、人類與技術之間的關係。」——鄭道鍊,香港M+博物館副總監及總策展人

Souvenir 'La Mue' 1970 Acrylic on plastic flowers and mixed media inpainted cage34.9 x 38.9 x 25.1 cm / 13 3/4 x 15 3/8 x 9 7/8in
© Hiroko Kudo, the Estate of Tetsumi Kudo / Artists Rights Society (ARS), NY /ADAGP Paris 2024Courtesy Hiroko Kudo, the Estate of Tetsumi Kudo and Hauser & Wirth

日本戰後時代的藝術家工藤哲巳,以獨特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四十年生命中各式各樣的人和物。透過結合日常中隨處可見的材料,並以生命百態為題材,以觀察者般的視角描繪人性面相深邃的一面。工藤哲巳的作品細靡遺地記錄著社會各方面的變遷,以藝術品說話,邀請觀者一同向大衆消費的擴張與科技的崛起提出詰問。

豪瑟沃斯香港畫廊於今年五月底舉辦的「工藤哲巳:籠子」展覽,將是大中華地區首次展出他四十年藝術生涯的重要作品。透過工藤哲巳的視角,觀者將有機會透視不同年代的社會脈動,並探索人與時代的複雜關係脈絡。是次展覽精選了工藤哲巳在1966至1980年間創作的標誌性籠子系列。這些在作品環境中創造的不同世界,鼓勵觀者將自己理解為一個完整而複雜宇宙的一部分。自然、科技與人類相互影響,工藤哲巳將這個系統稱為「新生態」。

Votre Portrait 1974 Mixed media 36 x 66 x 38.5 cm / 14 1/8 x 26 x 15 1/8 in

© Hiroko Kudo, the Estate of Tetsumi Kudo / Artists Rights Society (ARS), NY /ADAGP Paris 2024Courtesy Hiroko Kudo, the Estate of Tetsumi Kudo and Hauser & Wirth

工藤哲巳1935年出生於日本大阪,1954至1958年就讀於東京藝術大學。他將戰後的哲學動盪轉化為顛覆性的雕塑,挑戰戰後工業「進步」的價值。 1962 年,他移居巴黎,開啟了新的視野,但在國外的生活加強了他對西方文化及其影響的批判性觀察。作為一個東方來客,工藤哲巳將自己視爲西方的「觀察者」,並深感自己有必要顛覆歐洲人文主義中的政治、經濟與人類中心主義風氣及其對二十世紀藝術與文化的影響。多年來,藝術成為他溝通與反思的橋樑。工藤哲巳以其視點詮釋人性百態,在他的作品中,都反映他作為一個「觀察者」眼中的世界風貌。

在「籠子」 展覽中,工藤哲巳將觀眾帶入他直觀打造的世界。他的標誌性籠子——由發現的物體組成的複雜組合——鼓勵人們思考我們在相互關聯的生態和社會系統中的位置。「籠子」 系列融入了鳥籠這類日常隨處可見的物件,在 《為你的客廳而作 – 為了懷舊》(For Your Living Room - For Nostalgic Purpose,1966)作品中,類似繭蛹與生殖器的形象或是爬滿籠子四周,或是像金絲雀一樣站在鞦韆上。籠中以藥為糧,透過建構這些環境,藝術家延續了自己一如既往的思想:寓意現實中人類就像寵物一樣, 在被更加宏大的組織系統「餵養」、觀察或控制。 工藤早期的「籠子」 系列諷刺了大規模生產和資本主義順從的非人性影響,然而,背後潛藏著具同情視點的好奇心,及與大自然重新連結的隱隱呼喚。

For Your Living Room - For Nostalgic Purpose 1966 Cage, cotton, plastic, polyester, resin, paint, pills 43.5 x 50.8 x 30.5 cm / 17 1/8 x 20 x 12 in

© Hiroko Kudo, the Estate of Tetsumi Kudo / Artists Rights Society (ARS), NY /ADAGP Paris 2024Courtesy Hiroko Kudo, the Estate of Tetsumi Kudo and Hauser & Wirth

1970年代初期到中期,工藤的作品變得更加內省,相較於過往對社會現象的外在觀察,他的筆鋒轉向更深沉的哲理與形上學的探索,例如時間的延續、記憶與精神認同。

藝術家的肖像,佛陀在巴黎(程序化的未來與被記錄的回憶之間的冥想)》[Portrait of Artist, Buddha in Paris (Méditation entre futur programmé et mémoire enregistrée), 1976]與《回憶與未來 之間的冥想》(Meditation Between Memory and Future, 1978),我們看到籠中人物形象具備第三隻眼的象征,指代印度濕婆神 ( Lord Shiva ); 或是手持線束,代表過去與現在,以及文化知識的發展與傳播之間的聯繫。同時線索的運用也可能涵義生命週期中過去與未來的互通。此外,工藤經常運用的塑料花元素亦不可缺少。它在視覺語言上加入時間的層次,象徵自然演替的循環規律,深化了工藤對時間觀的具體表徵。總體來看,1970年代是工藤藝術成熟期的重要階段。他在形上學層面上開展更深入的實驗,試圖用個人視角悟通人與宇宙的奧妙真諦。

Tetsumi Kudo  Portrait of Artist in the Crisis 1978 Cage, woolen yarn, temperature gauge, knitting needles, wood 30 x 45.5 x 22 cm / 11 3/4 x 17 7/8 x 8 5/8 in

© Hiroko Kudo, the Estate of Tetsumi Kudo / Artists Rights Society (ARS), NY /ADAGP Paris 2024Courtesy Hiroko Kudo, the Estate of Tetsumi Kudo and Hauser & Wirth

展覽「工藤哲巳:籠子」由豪瑟沃斯與工藤弘子(Hiroko Kudo)、藝術家資產以及約書亞·麥克(Joshua Mack) 合作呈獻。 工藤哲巳的作品被衆多重要機構納入館藏,包括日本青森美術館、法國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、香港M+博物館、 法國巴黎市立現代藝術博物館、日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、日本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、日本東京國立近代美術 館、紐約古根漢博物館、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、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、意大利威尼斯皮諾收藏基金會、 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藝術中心等。

工藤哲巳:籠子

日期:5月31日至8月31日

地點:豪瑟沃斯香港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號地面

工藤哲巳

1935年出生於日本大阪,早年與父親在青森生活,那時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美軍佔據時期。 1954年就讀於東京藝術大,畢業後不久前往巴黎定居長達20年,雖然工藤視自己為西方的「觀察者」,作品主要探討歐洲人文主義中的政治、經濟與人類中心主義風氣,但年少時於日本的經歷卻也深深植根於他心中成為日後創作的根基。

Image used with permission

Previous
Previous

Annemarie Schwarzenbach攝影展:鏡下的游牧號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