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菩提:佛教藝術萃珍」   蘇富比香港旗艦藝廊開幕展覽

Image credit to Sothebys

蘇富比位於中環置地遮打佔地兩層、空間達24000平方尺的香港旗艦藝廊於日前在盛大開幕,由即日至9月11日舉辦開幕展覽《菩提:佛教藝術萃珍》,展出一系列罕見的佛教藝術傑作,呈現佛教藝術的演變歷程,同時亦揭示著蘇富比在亞洲藝術市場的策略。

佛陀的覺悟之路:展覽精神內核

「菩提」一詞源自梵語「bodhi」,意為覺悟或開悟,它象徵著佛陀悟道時的精神狀態,也代表著每個修行者追求的終極目標。在佛教傳統中,菩提樹下的悟道經歷被視為釋迦牟尼佛一生中最關鍵的時刻,標誌著他從凡夫到覺者的轉變。「菩提」不僅是一個概念,更是一種精神追求,它代表著擺脫無明、超越輪迴、獲得究竟智慧的過程。在佛教藝術中,菩提樹的形象常被用來象徵這種覺悟狀態,而佛陀與菩薩的造像則成為引導信眾走向覺悟之路的視覺指引。蘇富比選擇「菩提」作為展覽主題,顯示了對佛教核心思想的尊重,也暗示了藝術欣賞與精神修行之間的隱隱約見的聯繫。

自佛法東傳以來,造像之風盛行不衰。從皇室貴胄到民間工匠,無不傾力投入這項神聖事業。他們運用各種材質,展現精湛技藝:或以柔韌泥土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,或以堅固岩石雕琢的佛像,或借天然木材刻畫慈悲面容,或以火熔青銅鑄造莊嚴法相。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的詮釋,更寄託了信眾的虔誠。

「菩提:佛教藝術萃珍」 展覽匯集了從古犍陀羅到中國明朝的佛教藝術精品,跨越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,呈現了佛教藝術的演變軌跡和精神底蘊。

穿越時空的藝術珍品

展覽囊括了多種材質的佛教藝術品,從泥塑、石雕、木雕到青銅鑄造,每一件作品都是匠心獨運之作。

Image credit to Sothebys

貴霜王朝二至三世紀古犍陀羅灰片岩佛陀立像:佛像具西方面貌特徵:眼窩深邃,鼻樑挺拔,唇線纖細。佛像身著的袈裟褶皺和質感的表現手法,也與古希臘雕塑藝術十分相似。

Image credit to Sothebys

北齊-石灰岩加彩佛立像:展現了中國本土化佛教藝術的早期風格,反映了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的蓬勃發展。

宋代-木雕菩薩坐像:其雕刻技藝使佛像帶「秀骨清像」的藝術風格,「使人懍懍,若對神明」。

明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-銅釋迦牟尼佛坐像:體現了明代佛教銅像鑄造技藝的極致,佛像造型趨向莊嚴肅穆 。

展覽通過藝術品,展現了佛教藝術在不同時期、地域的傳播與發展。從古犍陀羅的希臘化風格,到中國各朝代逐漸本土化的佛教藝術,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佛教如何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得到詮釋與轉化。

#蘇富比的布局

對蘇富比而言,《菩提:佛教藝術萃珍》展覽或許具有多重意義:

  1. 亞洲市場的深耕:通過舉辦這場佛教藝術展,蘇富比明確表達了對亞洲藝術市場的重視和深耕決心。

  2. 文化橋樑的搭建:展覽不僅展示了東方藝術的魅力,也為東西方藝術交流提供了平台。

  3. 潛在藏家:通過展出稀有珍貴的佛教藝術品,有望吸引更多藏家關注這一領域,為未來的拍賣市場帶來潛在客戶。

蘇富比香港旗艦藝廊的這場開幕展覽,展現了其對亞洲藝術市場的洞察和長遠布局。對藝術愛好者而言,可以近距離欣賞到跨越兩千年的佛教藝術精華。而對整個藝術市場來說,展覽或將開啟亞洲藝術收藏的另一篇章。

「菩提:佛教藝術萃珍」展覽

展期:即日至9月11日

時間:上午11時至晚上7時(週一至週六)

上午11時至晚上6時(週日)

地點:中環干諾道8號置地遮打香港蘇富比旗艦藝廊地下


Previous
Previous

微觀到宏觀:L’ÉCOLE珠寶藝術學院呈獻「礦石奇珍」展覽

Next
Next

在紅塵縫隙中窺見無限:PODIUM 畫廊呈獻「業縫」群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