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憶之庭:chaussette b. -「Anchor et encore」
走進記憶的長廊,當中或歡暢或憂傷的畫面,就如畫作般懸掛在那處,當中有只屬於你能看見的注腳,有隱蔽上鎖的一隅,有鍍金的數幀。當你與對方的信任根基夠深厚後,你或許會讓他到訪這兒,如數家珍地向他訴說這些種種,在難過的畫作面前,你發現經他解讀後,你本落下的注腳,漸漸換成了別的用字;而那些歡快的畫面,也逐漸出現他的輪廓剪影,記憶的長廊所播放的音樂也漸變成二人共跳的圓舞曲。
在長洲隱密的角落裡,時間似乎暫停了匆忙的步伐,在五月平日的一個下午,筆者前往駐港法籍藝術家 chaussette b. 的工作室。這已是筆者第二次到訪她的工作室,同樣作為法國五月藝術節的焦點項目之一,chaussette b.最新的沉浸式藝術展覽「Anchor et encore」以她獨特的創作方式,以畫作和巨型紡織雕塑,傳達她對記憶和身體意識的探索。她以回憶為主題,向觀眾分享她對情節記憶的深入研究。我們如何選擇記住某些生活事件,而遺忘其他事件呢?那些過去的碎片如何在無形中塑造了我們的身份?chaussette b.不懈地尋求解開自己記憶中神秘的深度,與chaussette b.深入探索迷宮般的記憶走廊之旅就此展開。
記憶碎片的藝術拼湊
chaussette b. 出於對理解她搖搖欲墜的記憶的運作方式的無盡渴望,開始了這項為期兩年的藝術創作。 透過創作過程,她試圖挖掘過去的碎片,將它們編織在一起,嘗試「修補」自我。 她分享道:「之前的展覽主要圍繞著我的個人旅程展開,總是圍繞『me ,me, me 』,去嘗試修補自己的某處,但這是次展覽,我渴望邀請觀眾進入我的世界,感我所感,讓我的藝術在短暫停留的觀者的心靈和思想中產生迴響。」
觸覺之舞
「Anchor et encore」展覽以一幀對洞穴的生動描繪的畫作揭開序幕。 具有象徵意義的是,它代表了 chaussette b. 走進她記憶之庭的迷宮,一次未知去向的探索的起始,旨在挖掘她記憶脆弱的根本原因。 chaussette b. 特意起用粗糙的畫框、有紋理的筆觸,反映了洞穴的崎嶇與質感,喚起了一種原始和原始發現的即視感覺。
chaussette b. 對感官與其對身體意識的作用非常靈敏, 她分享她易於被生活的細節分散了注意力,發現自己被最平凡的細節——服裝標籤上的刺癢感,對皮膚上短暫的摩擦所影響。 當大多數人的思想在被外界所打擾而徘徊時,她的思想卻在擴展,擁抱存在的最小碎片。 這發現催生了一隻飾有服裝標籤的巨大手套,這是一件互動式藝術作品,邀請參觀者投入放大感覺的領域,體驗消耗她意識的搔癢感,感她所感。
繼續展覽旅程,另一件藝術品向觀者招手——深刻反映了 chaussette b. 與外部世界無休無止的喋喋不休的抗衡。 這項佈滿法語及詩句的畫作,讓筆者思考語言的力量,筆者從小便懂說懂聽方言,所學過的語音根深蒂固在的腦海, 正如我們永遠無法真正擺脫所學的語言一樣,我們的記憶和自我認同與塑造我們的語言,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。 藝術家的揭示引發了深刻的反省,促使觀者思考記憶與自我本質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。
注入文學的溫柔觸感
然而,在往內探尋並創作過程中,chaussette b. 發現了潛在的黑暗。 為了給她的創作注入溫度,命運介入了她,引導她找到了一本由鄰居掉棄的日本書,名為《Japan Pilot Volume 1.》。 她小心翼翼地從書籍上剪下頁面,將它們交織到她的藝術中。 這些文學片段承載著歷史和故事的重量,為其藝術創作增添了一種柔和的觸感。
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之間的界線
在新冠肺炎 (COVID-19) 大流行的陣痛中,當世界與不確定性和恐懼作鬥爭時,chaussette b. 發現在與丈夫一起在香港酒店房間隔離期間,她反之在日常生活找到了安慰。 隔離生活的重複性和瀰漫在有限空間中的白噪音,都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記憶中。 相較之下,在隔離期間颱風帶來的平靜、空蕩蕩的街道和駛過車輛的就如魚兒在河道划過一樣,這些感官經驗,激發了她創作一個巨大的裝置作品。 她一絲不苟地以酒店派發的塑膠叉子、刀子、傳單和塑膠袋,把之打碎並以之生成大型流線型藝術裝置。chaussette b. 以藝術作為媒介,繞過集體記憶,將個人的記憶封裝在她腦海中的回憶殿堂中。
在她的整個創作過程中,chausette b. 深入研究哲學、神經科學和文學領域,從各種各樣的來源中汲取靈感。 比如,她舉辦了一場實驗式的晚宴,邀請客人將她視為一個不存在的個體,從而賦予她一種超越現實的存在感。在搖曳的燭光下,來賓們講述屬於自己最初的記憶,深入探討自己的故事。在這些聚會中,chaussette b.驚訝地發現,當她不必專注於社交和對話時,她的感知能力似乎變得更加敏銳,她的意識深處似乎能夠更加清晰地銘刻著晚宴的細節,將它們永遠地記錄在她的內心深處。這種實驗性的體驗讓chaussette b.更深入地思考:為什麼我們會選擇記住某些生活事件,而忘記其他事件呢?是什麼構成了我們過去的碎片,並如此深刻地塑造了我們的身份?
重塑靈感的響徹之音
在展覽中,一幅巨型作品總結了chaussette b.對感官的敏感度,同時展現了她對滑動腳步聲的厭惡,乃因這種聲音干擾著她思緒。為了欺騙自己的大腦,她以創意將這種聲音重新想像為小海豹沿著海岸滑行的聲音,並將其轉化為了一件藝術作品。這種異想天開的行為展示了chaussette b.超越自身局限性的能力,為她的藝術創作過程注入了一絲奇思妙想。她以獨特的方式重新詮釋了那討厭的腳步聲,將其轉化為一種令人愉悅的聲音景象,這種創造力的轉化不僅顛覆了對常規聲音的認知,同時也豐富了觀眾對感官體驗的理解。這幅作品呼應了chaussette b.對於超越常規思維的渴望,她以創意和想像力打破了思維的框架限制,並將其融入藝術創作的過程中。這種異想天開的行為不僅是對她個人困擾的回應,更是一種對創意力量的探索與肯定。
隨著展覽接近尾聲,藝術家揭開了她最後一幀的作品——對自我認同和理解自我的難以捉摸本質的沉思。 借鑒狗隻無法辨識自己的鏡子上倒影的比喻,探索我們自我認知的短暫和不斷變化的本質,就像鏡子的反射一樣,我們對自己的理解會隨著記憶、經驗和外在影響的相互作用而改變和發展。 尋找自我是永恆的旅程,永遠在變化和持續演進。
在長洲的一隅, 透過對記憶的探索,chaussette b.向觀者發出了邀請,打開了記憶的長廊。 她的作品喚起了一種深刻的自我發現和內省感,在每個個體的敘述中交織出著美麗和複雜性。我們的自我認知就像一幅不斷重繪的畫作,每一筆都代表著我們當下的存在,並意在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找到自身真正的定位。
chaussette b.
chaussette b. 為一名居港法籍藝術家的藝名,她於1978年在法國出⽣,並現居⾹港,在此⼯作。
她喜愛編輯相片,通過在原始相片上添加元素,創造各種截然不同的故事。她喜歡利用生活周遭的材料,創作多元化的跨媒介作品及雕塑。她的藝術作品富有個人特色,交織不著同的故事和意義,透過藝術以探索知識及治癒心靈。
chaussette b.曾於香港、台灣舉辦個展及群展,其作品亦曾於「船到橋頭生活節」、「浪長洲藝術節」及「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」展出。
Instagram chaussetteb
Exhibition Photo Courtesy of Cammy Lee